【QMG青岛广电·回澜听涛·8月27日讯】
“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,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。”
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、科技革命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,科技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尺。
在全国科技大会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、两院院士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围绕“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”作出了重大部署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“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”提出“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的要求。
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聚焦科技创新,青岛也绘就了新的“五年路线图”——8月初,出台《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(2024—2028年)》,并提出“到2028年,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力、产业创新策源力、创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大幅跃升,五个重点指标力争实现翻一番”的明确目标。
紧接着8月16日,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,对获得2023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(人选)表彰奖励的同时,借大会之机统一发布专项政策“组合拳”。
计划“向实”,发展“向上”。立足国家所需、未来所向,青岛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、政策向创新倾斜、力量向创新汇集,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
同时,青岛正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,汇区市合力,筑创新之城。
01
构筑科创高地,夯实发展底气
科创集聚区的快速发展,往往能汇聚更多创新要素和资源,是城市发力科创产业的重要抓手。
在崂山区,创新已成为常态——
截至今年6月,崂山区拥有3所高校、14家科研院所、25家新型研发机构和920家高新技术企业,全区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08家,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、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均居全市首位……
创新资源密集、创新活力充沛、创新生态优质的崂山区,无疑是青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。但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,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应用有机衔接,依旧是区域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。
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,崂山区在今年制定出台《崂山区实施“繁星计划”三年行动方案》,围绕校地融合、赋能产业、优化生态、塑强优势等四个方面,提出16项重点任务,并配套实施“繁星计划”十二条扶持政策,加快构建“全过程创新生态链”。
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,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。科创资源富集的海洋科研重镇蓝谷,同样走出了一条“科创”和“产业”双促互强的路子。
锚定海洋科学城的目标定位,蓝谷快速集聚海洋科研资源,目前拥有崂山实验室、国家深海基地、山东大学等“国字号”科研机构、高校院所50余家,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2个,吸引各类涉海人才1.2万余人。
依托科研优势,蓝谷优化产业布局,构建了海洋高技术服务、海洋生物、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,海洋文旅、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“3+2”产业体系,让创新优势变为发展胜势。
在城市攀“高”逐“新”的路上,科创高地正领跑引航。
02
全域发力,奏响科创最强音
不只崂山区和蓝谷,创新的活力正在青岛全域涌动,各区市因地制宜,立足区域资源禀赋,多维度发力科创建设。
今年5月,西海岸新区印发《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办法》,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管理;市南区也于今年修订《市南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》,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,并首次运用“揭榜挂帅”立项机制支持区级科技计划项目。
时移世易,变法宜矣。新的时代背景下,更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供给,激发出创新的更大活力,同样,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、开展技术创新、驱动产业变革的有效载体,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。
前不久,位于城阳区的青岛国惠科创中心迎来首批企业,来自智能制造、信息科技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高技术高成长型企业签约入驻,迈出了打造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的重要一步。
落户上合示范区的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也于3月底正式开启实体化运作,中心依托上合科创综合服务基地,将加强两地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交流合作。
搭平台、促合作、谋转化,助力科创向“高”突围,而要稳住发展基盘,市场主体是中坚力量。
为强化科技创新企业的主体地位,市北区聚焦重点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和创新发展需求,持续开展“科技政策进百企”等活动,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;莱西进一步实施科技企业“双倍增”“双迈进”计划,推动高新企业“规上化”、规上企业“高新化”,打造领航型创新企业矩阵;平度高度重视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坚持量质并举,全链条培育壮大科技企业队伍。
政策适时调整优化,平台加速建设完善,以更优的生态培育更强的科创“生力军”,青岛全域发力,奏响科创最强音。
03
协同发展,描绘“新”未来
以“新”应变,以“创”开路,科技创新这个“关键变量”正逐渐成为催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但科创从来不是“独角戏”,区域协同发展,方能行稳致远。
于此,青岛已在《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(2024—2028年)》中指明了清晰的未来发展方向——
依托崂山区至青岛蓝谷沿线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区域,建设“青岛科创大走廊”。
何为科创大走廊?
从功能来看,是以交通干线为“廊带”空间组织方式,以廊带上创新资源富集区域为核心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,提高产业协同化、高端化水平,能够对城市、区域创新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区块。
从空间布局来看,青岛科创大走廊涉及崂山区、李沧区2个行政区和蓝谷功能区。其中,蓝谷被定位为“海洋科学城”,崂山区被定位为“科技城”,李沧区则凭借“科产城人”方面的优势,被定位为“青创城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与崂山和蓝谷相比,李沧虽在科创平台、科研机构的数量上略逊一筹,但这里拥有大量科创孵化空间以及优越的人居环境,为青年人才营造了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创优势。
创新资源的整合,重点在跨区域,难点也在跨区域。这也正是建设科创大走廊的意义所在——搭建区域产业协同和多链融合的“空间纽带”,推动产业、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等各类要素深度融合,让创新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,进而提升全市创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,助推青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据悉,青岛市科技局已会同崂山区、李沧区和蓝谷科技部门负责人赴杭州、宁波调研学习城市科创走廊规划和经验做法,未来,这条承载期待的“大走廊”,将释放更大创新潜能。
在线客服
电话咨询
官方微信
返回顶部